钱塘江畔,潮涌声声。不久前,在杭州市钱塘区铭扬数字文化产业园内,“宁国青年引荐团·钱塘站”招商推介活动让宁国这座皖南小城成为全场焦点。现场乡音与掌声交织,目光与愿景碰撞。30余名来自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汽车零部件、数字化的经济等领域的青年企业家济济一堂,深入交流宁国的产业布局与投资机遇。团宁国市委书记李雪介绍,这是宁国“青年引荐团”行动的首发站,旨在推动两地合作走深走实。
“宁国与钱塘,一依山韵,一拥江潮,赛道相近,资源互补。”宁国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丁媛总结指出,活动实现了合作基础、发展机遇、联结纽带等三个“清晰可见”。其背后,正是宁国系统性构建青年发展生态的成果。
时间回溯至今年5月6日。宁国市召开首届青年发展大会,真正开始启动“宁国青年发展品牌”项目,创新推出“青年推介团”“宁Young体验官”、“留驻宁”青创行动、“青年乐享生活”“青年引荐团”五大特色行动,构建“吸引—来宁—留宁—生活—发展”的全过程支持体系。一场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正在这片热土上生动演绎。
在宁国,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已不再是官方的单向宣介,而成为一场由本土青年领衔、驻外青年响应的集体创作。
“流量背后是留量,我们要让刷到宁国视频的人记住这里的温度与潜力。”在宁国市首届青年发展大会上,抖音原创音乐达人、宁国市青联委员周冠豪(网名“豪哥哥”)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其创作的《宁国》《西村里》等音乐作品全网浏览量破千万。他表示,担任“青年推介团”成员后,将继续立足青年视角,挖掘宁国的青春基因,用青年的语言传播家乡的故事。
和周冠豪一样,慢慢的变多的宁国青年自发加入为城市代言的队伍。宋俊,“宋家三叔”视频团队负责人,去年夏天开始将镜头对准家乡的非遗文化。“千年龙窑、胡乐鱼灯、古法酱油……没有想到我的家乡有这么多宝贝,若不记录恐将失传。”为拍摄乡土镜头,宋俊常常驻村数日。他的作品引发了在外宁国人的乡愁,不少人在评论区留言并提供拍摄线索。“常回家看看”成了他给游子们的深情回复。回顾自19岁开始的创业历程,宋俊感慨:“以前,年轻人发展靠自己单打独斗,而现在城市搭建平台和载体,为青年提供机遇,令人感动。”
走出去,请进来。宁国“青年引荐团”的足迹遍布长三角,将乡情纽带转化为发展动力。在浙江杭州,团宁国市委驻杭州青工委书记章荣虎为筹备“钱塘站”招商推介活动忙前忙后。“最感动的是,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有企业家连夜赶回杭州参加活动。交流座谈环节,企业家和政府部门负责人畅所欲言、碰撞思想。”2002年赴杭打拼的章荣虎一直心系家乡,自2018年驻杭州青工委成立起便担任书记,凝聚在杭宁国籍青年。“我们要筑牢连心桥、系紧乡情带、搭建赋能台”。
在合肥,由团宁国市委驻合肥青工委书记万森牵头筹备的“宁国青年引荐团·合肥站”活动也成功举办,正推动将活动成果转化为长效机制。2018年成立青工委后,今年他又推动注册了宁国市首个异地商会组织。“2019年当家乡遭受‘利奇马’台风时,我们募捐40多万元支援家乡建设。”手握“青年引荐团”成员聘书,他深感责任重大,“青年兴则城市兴,青年强则家乡强。我们将充分的发挥平台作用,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上持续发力。”
从本土青年的创意推介,到驻外青年的牵线搭桥,宁国正构筑起一张立体化、有温度的引才网络。当城市愿意俯身倾听青年的声音时,青年也以最大的热忱回应这份诚意。
引凤来栖,更需筑巢圆梦。宁国深知,唯有夯实青年发展的沃土,构建覆盖学业、就业、创业、生活的全周期支持体系,才能让梦想的种子心无旁骛地生根发芽。
“宁Young体验官”行动,正是这样一把打开城市大门的“青春密钥”。今年寒假,29名返乡大学生沉浸式体验“宁”好系列线路,用青春视角发现家乡之美。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刘奔,担任“宁好景旅”项目组长。滑雪场拍摄时,为捕捉稳定镜头,他在雪地里反复尝试。这次经历让他进一步探索了家乡的文旅特色,提升了项目的统筹能力。如今,他在杭州从事新媒体工作,仍感念返乡实践带给他的助益。
安徽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晏子轶连续两年返乡实践。令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陪同合肥工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访山核桃生产车间,了解产线智能化改造的瓶颈;走入田间,倾听种植户反馈铁皮石斛的销售难题。现场,高校师生献计献策,“让我直观感受到青春的智慧与力量”。一次次返乡实践坚定了她毕业后扎根基层、反哺家乡的信念。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了解到热爱,大学生用脚步丈量出的不仅是宁国的广度,更是与家乡情感连接的深度。
对创业青年而言,梦想的启航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撑。“留驻宁”青创行动构建的青创服务团,下设金融、法律、帮办、导师、政策五个服务团,通过收集青年创新创业需求,提供一系列精准服务。金融服务团成员、中国农业银行宁国支行客户部副总经理吴阳介绍,团市委联合银行专门推出了“宁国青年创业贷款”产品,至今已惠及1334名在宁创业青年,贷款金额共计4亿元,“有效地解决了青年创业初期资金不足的问题”。
“许多青年朋友因法律知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导致股权纠纷、合同陷阱、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频发,甚至让创业梦想折戟沉沙。”安徽西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陈锦策作为法律服务团成员,着重关注青年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他介绍,服务团将提供“全周期”法律陪伴,通过“零距离”公益咨询和“防患于未然”普法培训,为创业青年保驾护航。
11月7日,宁国论坛抖音项目部部长蒋成首次以导师服务团成员的身份站上“青年说”讲台。在此之前,他精心准备了课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运用抖音为实体商家引流。“希望我讲的内容能更接地气,让青年创业者少走弯路。”课后,有青年创业者围着他请教。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服务正是宁国青年创业生态的细腻之处。
从政务实践到金融支持,从法律护航到导师指导,宁国为青年构建起全方位的成长支持体系,让每个梦想都能找到绽放的土壤。
青年与城市最好的关系,是双向奔赴、互相成就。在宁国,慢慢的变多的青年从城市发展的受益者转变为贡献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城市发展蓝图,注入青春动能。
在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密封技术探讨研究团队负责人柯玉超正带领着一支平均岁数不到35岁的开发团队,向密封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发起冲锋。他们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致力于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航空、氢燃料电池等前沿领域密封件的自主制造。“密封件看似不起眼,但作用巨大。”柯玉超介绍。今年以来,该团队早早布局的原材料国产化研发显现成效,进口依赖度从70%以上降至不足20%。今年5月,团队创新案例入选宁国市“青年创新创业十佳案例”,8月,柯玉超兼任团宁国市委副书记,这既是荣誉,更是宁国重用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体现。
“吸引青年的,不仅是事业的沃土,还有生活的烟火气。”今年以来,“青年乐享生活”行动挖掘了一批如“云深不知处”咖啡这样的“青年乐享门店”。“95后”主理人刁文成将“村咖”开在“皖南川藏线”东入口,用当地茶叶开发特色饮品,单日客流峰值破万。“想为游客打造一个原生态的歇脚地,为乡村振兴作一点贡献。”赴宁国市港口镇参加完乡村主理人品牌发展沙龙回来,刁文成收获颇丰。如今,周边业态兴起,村民也在他的指导下学着给农特产品明码标价、改进营销。这种“乡村场景+都市消费”的混搭,精准捕获了青年客群,也让他找到了扎根乡村的使命感。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到乡村振兴,无论是返宁青年还是来宁青年,都在各自行业和领域展现青春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在这场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中,宁国以系统思维构建青年发展友好生态,以务实姿态支持青年成长成才。从周冠豪的原创歌曲到宋俊的非遗记录,从章荣虎、万森的牵线搭桥到刘奔、晏子轶的基层实践,从吴阳、陈锦策、蒋成的专业护航到柯玉超的技术报国、刁文成的振兴乡村——每一个青春的梦想都在这里被看见、被尊重、被支持。当无数个青春的梦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宁国高水平发展之路也必将更加枝繁叶茂。